这是一个很多糖尿病人遇到的问题,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大多与患者过于依赖糖化血红蛋白来证券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有关。
首先,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评判糖尿病人血糖控制优劣的一项检查,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在血糖相对平稳的基础上,也就是要保证全天血糖波动不大的情况下,糖化血蛋白才有意义。如果血糖波动比较大,常有低血糖的情况发生,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即可能成为一种假象。
这是因为,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近2-3个月来血糖的平均水平,如果经常有低血糖的发生,则糖化血红蛋白这个血糖平均值就会较低,患者常会认为自己的血糖控制的比较好,实际上每一次低血糖的发生,都可能是致命的,都是心脑血管病发生最危险的诱因。
其次,糖尿病人随着病程的延长,长期高血糖及血糖波动对血管内皮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在此基础上如果不注意血脂的控制,尤其是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没有得到严格控制,将发生较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而且这种动脉粥样硬化呈现为全身弥漫性的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使得血管的弹性下降、脆性增加,随之会发生血压的增高。血糖、血脂、血压等的异常成为进一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形成斑块,斑块随时可能发生破裂形成血栓,于是心梗、脑梗便会发生。因此,糖尿病人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糖化血红蛋白这一项指标,研究证实,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患者从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中的获益远远小于血压下降10mmHg,这也就是糖尿病人必须对血脂、血压控制高度重视的原因。
比如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值是小于3.37mmol/L,但糖尿病的要求要控制在1.8mmol/L以下;正常人的血压标准是小于140/90mmHg,而糖尿病人的血压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只有这三项指标都能严格的控制,才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点击关注天天听健康,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