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吃了医生开的药,没效果可能只会认为这医生水平不够,会另寻他就;但如果一个人吃了医生开的药反而加重疾病的症状,这难免是会让病人无法接受的,找上门来的,就可能会质疑是不是庸医。这点不说清楚,是很容易加重医患矛盾!
那么,吃了药反而加重痛风病情,这真的是庸医所为吗,开错药了吗?
我先来说问题的答案:这很正常,医生没开错药,而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痛风的具体发病机制!
首先,我先来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们尿酸高了,容易诱发痛风? 注意,我用的词是“容易诱发”,并不是“一定会诱发”。因为正常情况下,我们体内的尿酸是相对恒定的,即合成和排泄是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男的不超过420μmol/L,女的不大于360μmol/L,都是正常的!
而一旦尿酸合成增多,摄入过多的高嘌呤食物或者肾脏排泄尿酸量减少等,都会打破这样一个尿酸的动态平衡,导致体内的尿酸量增加,而这种增加一旦男的超过420μmol/L,女的高于360μmol/L,就会被诊断为高尿酸血症,但不是痛风! 所以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并不是同一类疾病,简单的来讲,尿酸超过420或者360,就是高尿酸血症,而痛风是需要长期这种尿酸高,尿酸盐沉积,才会导致的一种晶体相关性关节病,而这种长期沉积,通常需要3-5年,所以不是我们一发现尿酸高了,就会立马诱发痛风的!
但是为什么我们发现尿酸高,有时候吃了药反而会诱发或者加重痛风的症状呢?
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除了跟病人的尿酸高有关以外,最主要的是因为我们选择降尿酸,不管是选择抑制尿酸合成的别嘌醇、非布司他,还是选择增加尿酸的排泄的苯溴马隆等药物,首先降的是我们血液中的尿酸,然后才是组织关节中的尿酸!
而这在降低血尿酸浓度的同时就会慢慢导致组织中沉积的尿酸盐被动员,促进已形成的尿酸盐结晶的溶解,诱发炎症反应,这就给我们一种错觉,感觉不吃药还不痛,怎么吃了药反而更痛了的假象!
所以,吃了药会感觉痛风症状反而加重,并不是药物无效,而是药物起效的一种表现,因为我们体内尿酸的排泄是有顺序的,只有当血液中的尿酸降低了,才能让诱发我们痛风发作的尿酸盐结晶溶解析出入血排泄,当然,这主要跟我们人体的尿酸90%以上是通过肾脏以尿液形式排泄的有关!
因此,在临床上,我们医生在给病人开具非布司他等降尿酸药物的时候,往往还会辅助给病人开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甚至有些还会开服秋水仙碱,目的就是为了在降尿酸过程中消炎止痛!所以,也告诉我们降尿酸并不是越快越好,因为快了,血尿酸浓度会一下子降的太低,导致关节尿酸盐结晶溶解析出更快,更容易诱发痛风急性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