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就尿吗?能查出个什么?都是医院骗钱的手段而已!”提到尿常规检查,一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不然,尿液是血液中某些成分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及排泌后所形成的排泄物。常用于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和疗效观察,当然因为血液流经我们的全身,所以也用于其它系统疾病的诊断,以及平时用药的监护,中毒及职业病的辅助诊断。

“说这么厉害?到底是不是真的哟!”
当然是真的,今天我就来跟你聊一聊,让你知道这尿中隐藏着你身体健康的多少小秘密。
尿液的形成
粘液是由肾脏生成的,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然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呢!当尿液经过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吸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最后在经过输尿管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储存尿液达到一定的量后,会在适当的时机排出体外。

所以先不说其成分发成改变会暗示那些疾病的问题,就尿多、尿少、尿液颜色改变、尿液气味改变等都会提示一些可疑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下面我们就具体看看吧!
尿液检查初阶版十小点
1.尿多
成人尿量>2.5L/24h即为多尿。除了你自己喝水比较多、或者是喝了啤酒、利尿的东西以外,还有精神紧张,输液多,或者服用了脱水的东西这些生理性的,自己导致的情况以外,尿多可以与糖尿病、尿崩症、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和急性肾衰竭的多年期有关系。

2.少尿
成人尿量<0.4L/24h即为少尿。除了出汗多,水分摄入得少,这些生理因素外,少尿可能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肾前性少尿,见于呕吐、腹泻、烧伤等原因引起脱水,大出血、休克、心功能不全等引起缺血。知道这个意义在于我们可以知道需要补液的多少?相反的也可以通过尿液的多少知道补液够了没有,够了尿就会增多。
②肾性少尿,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衰、肾移植后急性排除反应、间质性肾炎等。
③肾后性少尿,见于输尿管结石等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
3.无尿
尿量<0.1L/24h或12h内完全无尿称无尿。主要见于严重的急性肾功能不全肌肾移植术后发生排异反应。
4.血尿
尿中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血尿。每升尿中含量超过1ml即可呈现淡红色, 但是也有一些需要通过显微镜观察才能发现红细胞,肉眼看到的颜色与正常尿液没有差别,这就是尿液检查的意义所在。

血尿提示泌尿系统炎症、结核、结石及肿瘤等可能,正常尿液里不应该有红细胞出现。
5.血红蛋白尿
顾名思义,就是尿液中游离血红蛋白,尿液颜色可呈浓茶色或酱油样色,隐血试验呈阳性。此时就算是显微镜下也不一定能发现红细胞。常见于严重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等等。
6.胆红素尿
尿中含有大量结合胆红素,尿液呈深黄色,胆红素定性食盐呈阳性,常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等。

7.脓尿
因尿液中含有大量白细胞或细菌炎性渗出物,排出的新鲜黏液就是混浊的,主要常见于泌尿系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
8.乳白色的尿液
尿内含有大量乳糜微粒、蛋白质,所以呈现乳白色。常见于丝虫病或肾周围淋巴管阻塞,如腹腔肿瘤、结核、胸腹部创伤等。

9.尿液的气味
尿液的气味主要来自挥发性酸和酯类,放置久后尿素分解可出现氨臭味。其中慢性膀胱炎和尿潴留时,尿液可有氨臭味;糖尿病人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时候更是有比较特别的烂苹果味,当有发生机磷中毒的时候会有蒜臭味;苯丙酮尿有老鼠屎臭味。听起来医生是不是很有侦探一般的感觉?

10.尿比重
“尿比重”这是什么玩意?你可能在体检单中看到过,尿比重其实是指在4摄氏度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比重之比,尿液中溶解物质的浓度会让尿比重的数值发生改变,言外之意就是看尿液中溶解了多少物质的意思,如果你出汗比较多,水分丢失多,尿液就比较浓缩,比重就会增加。所以除了高热、脱水、出汗过多、周围循环衰竭等导致血容量 不足的会出现尿比重增加外,糖尿病患者或含有大量蛋白质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尿液比重增高。

当然减低也不是什么好事,可能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尿崩症等。
通过以上十点你是否对尿液的检查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就是尿液的多少、颜色、气味上就能反应我们很多健康问题。别着急,还有高潮版呢,接下来才是检验科医生的重头戏。
尿常规检查能查什么病?
不管是血常规检查还是尿常规检查都是一样的原理,当一些疾病发生的时候我们的血液或者尿液中的一些成分会发生改变,我们可以通过检查来捕捉到这些改变,一些改变是比较典型的,具体有哪些呢?
1.尿液的PH值(4.5~8.0)
酸性尿——酸中毒、发热、脱水或服用氯化铵等药物,也有可能是糖尿酸中毒、痛风、白血病;
碱性尿——碱中毒、泌尿系统变形杆菌感染、肾小管性酸中毒或服用了碳酸氢钠。
2.尿液中的蛋白质
- 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循环障碍、缺氧等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透性增加,血浆蛋白的滤出量加大,肾小管不能将滤出的蛋白质完全吸收,而出现以清蛋白为主的蛋白尿。
- 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慢性间质性肾炎、药物影响等会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以α1、β2微球蛋白为主的蛋白尿。
- 慢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会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受损伤,尿中会出现各种大分子和小分子量的蛋白。

3.尿糖
正常的尿液是允许有微量的葡萄糖的,但是一些疾病也会导致尿糖增高,比如:
- 颅内外伤,脑血管病等应激反应的时候会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
- 血糖高而出现会出现尿糖升高的情况,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等。
- 也有的时候血糖正常,但是肾小管受损,导致对糖的重吸收障碍而出现糖尿。
4.尿酮体
酮尿可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妊娠剧烈呕吐、子痫、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等人。
5.尿液亚硝酸盐
提示可能尿路感染。导致尿路感染的肠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6.尿液中白细胞增多——显微镜观察
提示泌尿系统有化脓炎症,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等。
7.上皮细胞增多——显微镜观察
如果是大量上皮细胞伴有白细胞则提示泌尿系统炎症,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如果是移行上皮成片脱落可能是肾盂、输尿管或膀胱颈部炎症;如果是上皮细胞则可能是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慢性肾炎、肾梗死等。

8.管型——显微镜观察
管型是一种很特殊的尿液成分,是蛋白质、细胞或细胞碎片等在肾小管、集合管凝固而成的圆柱状聚体。当然这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肉眼是看不到的,正常人的尿中一般是看到管型,很少的情况下会见很少的透明管型。
- 透明管型——见于正常人的晨尿。剧烈运动、高热、心功能不全的情况下会出现透明管型增加。
- 颗粒管型——细颗粒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粗颗粒见于肾小球肾炎、神兵综合征或药物中毒性肾小管损伤;
- 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是肾小球病变的重要依据;白细胞则提示化脓性炎症,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可能;上皮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管病变可能。
- 蜡样管型——见于肾脏长期而严重的病变,如慢性肾小球的晚期,肾功能衰竭等,蜡样管型的出现意识肾脏病变严重。
- 脂肪管型——多见于肾病综合征、中毒性肾病及类脂性肾病等。

9.结晶
粘液中有结晶析出取决于析出位置的饱和度、尿液的PH值、温度等因素。(这理解起来需要一些化学的基础知识)。
不过直接说就是需要清楚结晶物质是什么?通常见到的就是尿酸结晶、草酸钙结晶和磷酸盐结晶。通常来说这些都还是蛮正常的,当结晶伴随较多红细胞出现在新鲜尿液中的时候就要警惕是否是尿路结石所致。

总结
你现在还以为尿液的检查毫无意义吗?作为临床最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虽然我们在以上说了很多相关检查结果异常提示的病变可能。但是其在临床中的检查中的地位其实有些尴尬,因为尿液检查项目缺乏特异性,老实说我们很难通过年常规检查直接检查确诊某一种疾病,在选择和应用尿液检验项目时,要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必须的项目或作项目组合,并且结合临床其它资料,为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所以说尿常规的检查不仅仅极限于疾病检查,还有更多的意义,比如疾病的发展趋势,治疗的效果,治疗方案的调整参考等等。检查之所以多是因为疾病太过复杂,越是能够精确检查,治疗的时候能更少的走弯路。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了解尿常规检查,和看懂尿常规化验单的意义有帮助,如果觉得有用的话请给点给赞在分享出去,要是还能给我个关注的话,我认为一定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