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最近体重飙升,我也建议她出去多走走,可她才走一天就觉得膝关节痛得受不了。想必其它老人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据调查60岁以上的人群中,80%以上患有骨关节炎,其中至少有20%~30%有关节炎症状。所以说早上晚上都出去走一小时对身体健康真的有帮助吗?还需要辩证的看待,了解一些走路的小知识,能让你事半功倍,今天就来跟你聊一聊。

膝关节,是坚持走路的一大问题
其实不只是老年人,目前很多年轻人也一样。能坚持行走一个小时膝关节不会疼痛的比较少。生活中更多的工作是坐着完成的,平时上下班也是由交通工具来辅助我们,就连休息时候爬个山也都是坐缆车,我们的膝关节脆弱不堪。

图片来源《膝关节诊断与治疗》(日)宗田 大
事实上人类自两脚开始行走,膝关节就没有承受过大的负荷。正常来说人类从事社会活动、进行体育运动明显增加了膝关节的负担,膝关节在两脚行动的生活中,为了增大活动范围和对负荷的耐受力,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非常发达,构造也变得复杂。尽管肌肉发达,但人类膝关节承受的负担并未改变。膝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若是膝关节周围的肌肉不够强壮,那么膝关节的疼痛问题会更加频发。
所以膝关节的问题出现了一个矛盾,一方面不建议过度使用导致关节磨损;另一方面也不建议一点都不动,导致膝关节周围肌肉萎缩,从而让膝关节失去肌肉的保护,会让膝关节更容易出问题。
行走步态问题
其实有很多人都不会“走路”一部人走路走多了膝关节不疼,而是出现屁股疼、腰痛、背痛、甚至颈椎痛,当然前提是他不是因为偷懒不想走路找出的借口。如果走路会导致这些位置产生疼痛,那么他应该是不怎么会“走路”。

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我们大多人从一岁半左右就已经掌握走路这项技能了,摇摇晃晃,通过左右脚的移动把重心往前推进完成走路,慢慢的我们对此越来越熟练。每个人的身高、胖瘦、穿着、以及文化传承,还有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影响慢慢让我们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步态。比如进场走坑坑洼洼的乡村小道的人,脚会抬得比较高,自信得人快步会更大,更宽,抬头挺胸,相反自卑的人会踩小碎步,低着头含胸驼背等等。
其实看似简单的走路一个动作,需要我们身体很多肌肉的协同作用来维持我们的平衡,这些都是需要技巧来协调的。如果我们参与协调的某个部位的肌肉出现问题了,你就发现你走路可能就会出现姿势上的差异。
而说到步态的问题不得不说的就是骨盆问题了,这个更能说明走路出现臀部疼痛、腰痛背痛的一些问题。骨盆的前倾、后倾都会导致你走路的时候出现腰痛或者臀部的疼痛问题。当然还有驼背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驼背会让你出现颈椎或者背部的疼痛。
一般来说我们应该遵循走路时候头既不前倾也不后仰,耳朵肩关节、髋关节在一垂线上。其实很多人都很难做到这样的姿态,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步态,走路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上述的一些问题。

图片来源——李哲教你学解剖
锻炼方式千千万,但是基本准则一定要有
一般来说步行对于60岁的正常老年人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完成的,但是题主所说的一个小时的步行对于大多数60岁的老人来说运动量可能偏大了。运动的本质就是为了健康,虽然设定目标对于促进运动很有帮助,但是我们应该结合自身来进行,不要过度追求训练强度,以免导致身体不适,得不偿失。
总结
对于热衷步行,或者希望通过步行来改善身体健康情况人,应该根据自己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其中注意运动不要过量,如有膝关节不适应该适当休息,如果又其他位置的不适也应该注意步态的纠正,同时注意步行时候鞋子的选择。总之坚持运动对身体肯定是有帮助的,知识注意运动强度选择,以及运动中的防护。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一些帮助,如果觉得好不错的话,请给我点个赞以表鼓励,要是还能给我个关注的话,我认为一定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谢谢!